刘宏武 :环保“第一大重点”锁定污水处理
——访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宏武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国都在努力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探求“双赢”的发展模式,我国也不例外。据悉,“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节能环保产业规划等一系列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即将出台,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投入还将不断增加。
那么,国家的财政投入将有哪些侧重?环保产业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宏武。
《亮报》: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将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
刘宏武:首先,要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深入推进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督促各省对跨市、跨县、跨境的水质进行考核,进一步加强全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评估,同时开展地下水水源调查。另外,我们还将制定实施九大湖泊“一湖一策”的污染防治方案,在其他湖泊流域也准备开展生态安全评估。
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十二五”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对全国300多个城市进行大气联防监控,争取优良天气达到80%以上,推进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并进一步健全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制度。
第三个方面,就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一项工作从2008年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总共投资4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超过了80亿元,一共整治了6600多个城中村。但是,“十二五”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目前,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其中化学需氧量达到了43%,总氮占57%,总磷占到63%。另外,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管理层基础很薄弱,监督能力严重不足。所以,在“十二五”期间,首先要制定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还要推动出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并组织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宣传走进村庄,推动农村的环保机构建设。除以上几点,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等也是今后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
《亮报》:刚才您提到,要加强环境监管建设,具体有哪些工作要做?
刘宏武:“十二五”期间,环境监管工作的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首先,要加强污染源与总量减排监管体系建设。其次,要继续推进环境监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推动环境监察执法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另外,还要完善污染源制度监控网络,继续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的建设。建立环境标准样品研发机构,以国家环境标准样品库,全面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加强环境统计与信息能力建设,组建国家和省级环境统计中心,建设污染减排应用系统,提升数据整合与信息综合管理水平。
环境监管,离不开公众的监督。除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之外,也要完善公众监督的渠道。接下来,我们要推动环保信息与政务公开,完善12369环境投诉举报热线,调动全民环保意识,减少违法排污现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