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大力推进钒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12月12日,一列火车满载着钢铁渣驶入位于攀枝花市西区的巴关河渣场。这些钢铁渣被倾卸后搭上传送带,经过脱硫处理和三级筛分,形成不同规格的粉块,加工后成为生产建材等产品的原料。
巴关河渣场是目前攀钢排弃钢铁渣的唯一场所。“通过利用高炉渣生产建材等途径,渣场"活"了起来,新建渣场不是那么迫切了。”渣场工作人员说。
攀钢废弃钢铁渣利用只是攀枝花市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市有近百家企业从事“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年产值近70亿元,从业人数约3万人。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4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89%。
今年5月,攀枝花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城市。该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钒钛磁铁矿资源总回收率大于5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综合利用的产值超过200亿元的目标。
工业固废藏有“金山”
攀枝花在钒钛磁铁矿资源不断开发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工业固废。“攀枝花工业固废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可利用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蔡越成说,该市工业固废主要包括钒钛磁铁矿选矿产生的尾矿、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过程产生的高钛型高炉渣、含钒钢渣及各类冶炼尘泥,以及绿矾、粉煤灰、煤矸石、磷渣等。
从固废堆存情况看,攀钢产生的高钛型高炉渣,自1970年投产以来已累计在东渣场、西渣场和巴关河渣场堆积近5500万吨;全市铁尾矿大约2亿吨;煤矸石的堆存量约1.5亿吨;粉煤灰的堆存量超过500万吨;黄磷渣、工业石膏、绿矾等堆存量也相当可观。
“这些工业固废具有很好的再利用价值。”蔡越成介绍,以高钛型高炉渣为例,其所含二氧化钛约22%,意味着攀钢每年产生的高炉渣中就含有60万-70万吨二氧化钛,如果能够实现高炉渣提钛综合利用产业化,就相当于建设了一个大型钛精矿选矿厂。
挖出的不仅是财富
随着工业固废经济价值的日益体现,当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锁定在这座“金山”上。
2010年3月,攀钢钒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攀钢废旧资源综合利用处置平台,攀钢产生的高炉渣、除尘灰、油泥等二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去年,该公司实现年销售收入16亿元,年创效3000余万元。
今年5月,攀枝花火凤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烧结烟尘生产线投产达效,实现了烧结烟尘的资源化利用。“钢铁企业烧结过程中产生大量烟尘,其富含氯化钾和有色金属,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这些钢铁企业眼中的废弃物,如今“浴火重生”成了宝贝。
近年来,攀枝花市通过加强对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规范化处置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年产值近70亿元,城市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4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89%,固废堆存土地占用大幅减少,节约了城市建设用地。
“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刘建明说,该市搞好以工业固废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推动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向低消耗、高效益、循环型、生态型目标发展。
如何挖出更多“金子”
“目前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规模还不够大,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还不高。”蔡越成坦言,加上交通、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来攀投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难度很大。
近年来,攀枝花市相关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攀钢钒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的含钒尾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刚玉渣综合利用研究、发电粉煤灰(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顺利;四川金沙纳米公司自主开发出利用硫酸法钛白粉废弃物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建成一条年处理硫酸亚铁2万吨的生产线,实现年产值3.8亿元。
钒钛磁铁共生矿的综合利用属世界级难题,距打通全流程工艺还存在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尽管高钛型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应用、钒钛磁铁矿尾矿综合利用等涉及钒钛资源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项目均有突破,但还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更多政策支持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目前版本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范围较窄,企业利用工业固废新开发的一些产品,还无法享受税收减免,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蔡越成说,下一步将积极争取更多税收优惠,并率先开展钒钛磁铁矿改资源税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的试点,开展矿山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争取省上扩大该市企业直购电试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