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如何与美丽中国建设一体推进?

更新时间:2025-04-29 10:0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阅读:716 网友评论0

谷腾环保网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农业强国的鲜明底色。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作出专门部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主任尹建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已进入深化系统变革、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农业绿色转型与污染防治、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共生、技术共融、制度互联,必须一体推进。

尹建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科研部中心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发展战略等。

中国环境报: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怎样的意义?

尹建军:《规划》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底色,通过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模式清洁化、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可持续动力,对农业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在资源保护方面,绿色转型有利于筑牢资源根基,保障产业链上游稳定。《规划》提出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守牢18.65亿亩耕地红线,并通过盐碱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发展木本粮油、优质饲草、生态渔业等多元化食物来源。这种结构性调整优化了农业资源布局,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食物供给的稳定性与韧性。

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绿色转型有助于催生新产业业态,拓展中间链增值空间。《规划》要求推进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这种模式缩短了资源循环周期,将传统“线性”产业链升级为“闭环”生态链。《规划》提出推广节能农机装备等绿色技术,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通过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为农业产业链注入绿色增值空间。

在技术创新方面,绿色转型有助于赋能全链条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规划》将种业攻关、农机装备研发列为重点任务,强调以科技自立支撑产业链安全。这些技术将推动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提升全链条的国际竞争力。《规划》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科技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这种产业延伸不仅能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还能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在产业融合方面,绿色转型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共享产业升级红利。绿色产业通过创造新型就业形态,如生态农业技术员、生物质能运维员等,有助于推动农民技能提升与收入增长。同时,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绿色生产方式能够间接提高种粮收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共享产业增值红利。绿色转型助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能够吸引人才回流与社会资本投入。

在社会效益方面,绿色转型有助于推动农业综合效益和长远战略价值提升。绿色转型通过降本增效、价值链延伸,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例如,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用水成本,循环农业降低肥料投入,多元化食物供给缓解进口依赖。同时,减少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遏制面源污染等生态改善目标,能够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后代留出发展空间。

中国环境报:当前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处于什么阶段?

尹建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历经多年政策推动与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系统性发展路径。在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的起步探索阶段,国家开始提出生态农业理念,但尚未形成全国性政策框架。在2010年至2020年的政策驱动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农业绿色转型纳入政策体系,投入品减量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初步实现。2021年至今为系统深化阶段,以2024年《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和《规划》的提出为标志,绿色转型进入全链条、全环节推进阶段。

在起步探索阶段,粗放经营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与生态破坏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开始自发探索秸秆还田、沼气利用等局部循环模式。在政策驱动阶段,“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等先后启动,化肥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专项治理重点推进。当前,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政策目标已从单一污染治理转向资源高效利用、产业低碳循环、生态价值转化协同推进,强调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农业绿色转型与污染防治、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共生、技术共融、制度互联。

中国环境报:在当前这一阶段,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怎样与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相关任务相辅相成?

尹建军: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控要协同增效。在耕地保护与土壤修复方面,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南方酸化耕地治理等,减少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为粮食安全与污染防治奠定基础。在农业节水与水污染治理方面,要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助力“美丽河湖”建设。

循环经济与减污降碳要一体联动。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将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通过种养结合、能源化利用等手段转化为资源。例如,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既减少焚烧污染,又替代化石能源;畜禽粪污还田能够提升土壤碳汇能力,与碳中和目标形成呼应。在低碳技术集成应用方面,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降低豆粕依赖,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减少甲烷排放。

生态价值转化与乡村宜居要相互融合。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生态种植、绿色加工、休闲农业等业态。要整治人居环境,推进村庄绿化、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细胞级”支撑。

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要同向发力。激励机制方面,将耕地保护、面源污染治理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完善生态补偿与碳汇交易制度。例如,长江“十年禁渔”通过社保安置与产业转型保障退捕渔民生计,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科技赋能方面,开展农业绿色发展重点研发计划,攻关土壤修复、智能农机等关键技术,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升级。

中国环境报:《规划》分别提出了到2027年、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相应地,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是否也有阶段性的工作重点?

尹建军: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也有阶段性的工作要点,以实现与农业强国建设同频共振。

2024年—2027年,绿色转型需聚焦资源保护、技术储备和制度框架的搭建。这一阶段需重点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如耕地质量退化、技术模式碎片化、市场机制缺失等基础性矛盾。

2027年—2035年,绿色转型需在前期基础上实现“优不优”的跨越。这一时期需聚焦解决低碳技术集成度不足、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国际竞争力待提升等深层次问题。

中国环境报: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如何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阶段性目标相匹配?

尹建军:2024年至2027年这3年间,要筑基蓄势,打造绿色转型基础能力。

一是通过资源保护筑牢根基。如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优先在东北黑土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开展退化耕地治理;建立“盐碱地改良技术图谱”,在黄淮海、松嫩平原等盐碱集中区推广“以稻治碱”“生物改良”等模式;推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在西北旱区推广滴灌智能控制系统。

二是实现技术突破形成支撑。启动“农业绿色科技攻关计划”,重点研发生物固氮、智能农机、废弃物纤维化等关键技术;推进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集成展示稻渔综合种养、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等成熟模式,形成可复制的技术包。

三是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框架。出台农业碳汇核算标准,在粮食主产区开展碳汇交易试点,探索“耕地保护—碳汇收益—生态补偿”联动机制;建立“绿色金融支农专项”,将节水灌溉、有机肥替代等纳入财政贴息范围,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农业项目。

2027年至2035年这8年间,要系统跃升,实现绿色转型全面突破,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全链条升级生产方式。构建“三阶递进”技术体系,前端推广智能育种、中端普及精准作业、后端完善循环利用;实施“农业碳中和标杆行动”,在粮食主产区建设零碳农场,集成太阳能烘干、生物质供热、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2035年实现农场层面碳中和。

多维度拓展生态价值。开发“农业生态产品目录”,将黑土地碳汇、渔业增殖放流、草原生态修复等纳入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立“绿水青山”定价机制;发展“气候韧性农业”,在气候敏感区推广耐旱玉米、抗涝水稻等品种,结合气象指数保险降低灾害损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如何与美丽中国建设一体推进?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